工会活动 | 追溯岭南文脉,传承中大精神——中山大学科技园组织开展《同学们》观影活动

2024年06月30日 园区新闻

null

近日,讲述国立中山大学等华南院校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里不屈不挠地坚持办学的纪录电影《同学们》在广东上映,为观众述说一段“教育抗战”和“学术抗战”的伟大历史。中山大学科技园组织公司员工观看该电影,共同感受那个荡气回肠的时代,追忆烽火中的燃情坚守。

null

《同学们》这部电影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攻占广州前夕,以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为代表的一批华南学校被迫迁校,各校师生紧急撤离,带着书籍及精密仪器设备,千里辗转,在战火中寻求一个可以继续办学的地方,于烽火中艰辛的办学的传奇故事。

影片中有一群甘于授业乡野、献身教育的先生,还有一群朝气蓬勃、承托着民族未来的学子,这些师生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在烽烟中坚守着教育岗位,传承知识和文化,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这些感人的故事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位科技园员工。

null

今年恰逢中山大学百年华诞,中山大学科技园举办本场观影活动,重温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更显意义非凡。通过历史的镜头,引导员工们汲取教育先贤的智慧,传承“中大精神”,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感。公司也将继续开展类似的活动,让员工们在工作之余能够放松身心、洗涤心灵、激发能量,为公司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观影心得

孔文豪

《同学们》将抗日战争时期中山大学等一批华南学校,延续教育火种,历经艰辛辗转至粤北、在逆境中坚持办学的故事呈现于屏幕。卢鹤绂博士毕业后毅然回国在坪石荒郊野外的古庙里给学生讲授世界最前沿的量子物理,杜定友历尽千辛万苦在战火中保存图书并坚持向公众开放阅览,丁颖志在解决农民的温饱、忙碌于田间选育良种,邹仪新排除万难、在粤北坚持天文观测……老一辈学者的家国情怀和学术精神无不令人动容。电影中有一镜头是朝霞中的怀士堂,当年新建、坐落于韶关仙人庙大村的怀士堂和康乐园的怀士堂一样美丽,想必当年辗转求学的学子也在此留下了许多回忆。今年恰逢母校百年校庆,重温这段历史就更有意义,不论在哪个工作岗位,每一位中大学子都应将中大的精神传承下去,为“山高水长”的新征程而接续奋斗。

熊瑶

《同学们》这部纪录影片全方位重现了华南教育先辈们于烽烟中坚持办学、求学,救亡图存、传播知识和文化的伟大历史。随着影片的脚步,我看到了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所涌现出的熠熠生辉的学者:首次将《资本论》带入课堂教学的王亚南、在坪石荒郊野外的古庙里给学生讲授世界最前沿量子物理的卢鹤绂、毅然放弃优渥生活从澳门奔赴粤北支持复学的冼玉清、排除万难坚持天文观测的邹仪新,以及黄本立、叶叔华、马思聪等等。有人仰望星空,研究天空的星转斗移;有人脚踏实地,探索稻谷的成长。他们的成就和贡献,是对那个时代教育最好的诠释和证明。尽管如今我们生活美好,但影片中展现的历史场景和人物故事时刻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坚定理想信念,勇往直前,不断追求更高的成就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肖广鑫

在抗战时期,华南地区以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为代表的数十所高校和中学的师生们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坚韧的精神。在荒郊野外的古庙里授课,在乡野间进行天文观测,在炮火声中完成音乐创作…在战争的阴影下,教育工作者们不畏艰难险阻,从广州、香港、澳门等地辗转到粤北地区,在简陋的校舍中,坚守教育岗位,传承知识和文化,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纪录电影《同学们》从“教育抗战”和“学术抗战”的视野,再现抗战时期华南地区学校在遍地狼烟中坚持办学、求学的珍贵历史。教育不仅能够传承知识和文化,还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和坚韧精神。在战争年代,教育成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也成为了人们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师生们于困境中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展现出坚韧不拔的顽强斗志深深鼓舞着我。

秦杰

电影《同学们》讲述了一批华南学校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延续教育火种,在硝烟中历经艰辛辗转至粤北,在逆境中坚持办学的故事。整部电影以旁白、情景重现、历史图片和文件展示为主,不仅全方位重现了那段珍贵的历史,让我仿佛重新经历了那个艰难动荡却又努力拼搏的时代,更是一次对中山大学百年历史的致敬与传承。看完电影,让我对中山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精神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它的历史底蕴和教育影响力深深地震撼了我,那个时期中大人的坚毅、团结和努力拼搏的精神感染了我。作为中山大学科技园的一份子,打心底为中大自豪。同时,也让我不断反思,在中山大学这么优秀的平台上,应该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努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柳嘉欣

校舍简陋、交通阻塞、运输不便、物资匮乏、物价上涨……纪录片《同学们》向我们再现国立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等多所华南学校的师生们在极端艰苦的办学、住宿及研究环境下,在铺天盖地的炮火声中,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故事。纪录片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片中岭南大学国文系教授冼玉清说:“想全心全意做人民的好教师,难免失良母贤妻之职;想做贤妻良母,就不免失教师之职,二者不可兼得,所以十六七岁我就决意独身不嫁。”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正是有冼玉清这样不顾阻挠、不畏艰难、牺牲自我,只为登上讲坛,教书育人的学者,才让我国文学、艺术、物理、植物、天文、地理等领域知识和文化得以传播,才能培养出中科院院士黄本立、世界知名社会活动家陈香梅、美心集团创始人伍沾德等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现在,我们生活在师生们走过的地方,亦应该将当年师生们共赴国难、教育救国的故事和精神传播和发扬,时刻提醒自己珍惜时光、发奋努力。

黄家业

在公司的组织下,我观看了由晓梅和董礼导演的纪录电影《同学们》。这部影片深刻地展示了中山大学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坚韧与执着。在逆境中,他们不畏艰难,不计个人得失,把教育的火种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同时也成为国家精神的守护者。影片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生活故事和信念。他们或是冲锋在前的教师,或是怀抱梦想的学生,他们的情感与命运交织在一起,共同书写着中山大学抗战时期的光辉篇章。这部电影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中山大学师生们那种顽强不屈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尊重的。期待这样的作品能够继续唤起更多人对历史的关注和对教育的重视,让我们铭记那些为了教育事业不懈努力的先辈们,用心守护和传承教育的使命。

盛志强

通过观看《同学们》这部记录电影,我了解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等一批高校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辗转多地、积极求存,只为教育事业不止、文化传承不熄。这部电影通过经典的镜头,全方位展示了那个时代教育工作者的不屈和奋斗,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传道解惑,而伟大的教师不止如此,他们的理想是以自身所学,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在这样一个时局动荡的时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热爱书籍,于乱世之中保护知识的传承;他们心怀祖国,立志要与祖国同甘苦,共患难;他们身先士卒,在艰苦的粤北山区仍要发展教育事业,他们生活艰难,内心却无比充实,他们无愧于先生二字,因为他们,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事业才得以蓬勃发展,祖国的发展才能繁荣昌盛。


Copyright©2015-2021 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粤ICP备17075193号-1  粤公网安备44010502000615号